圆锥曲线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圆锥曲线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圆锥曲线教学反思1
高中数学总复习“圆锥曲线”这一章是平面解析几何的内容,以“椭圆”和“双曲线”和“抛物线”这三种曲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引进坐标系,借助“数形结合”思想,来研究曲线本身的方程和简单几何性质,以及直线与曲线的位置关系及弦长等问题。我们知道“解析法”思想始终贯穿在这全章的每个知识点,同时“转化、讨论”思想也相映其中,无形中增添了数学的魅力以及优化了知识结构。从学生角度而言,大多数学生普遍反映平面解析几何的学习是不轻松的、做题就更困难了。这章公式是多,而且内容较抽象,计算量非常大,所以难度就大大增加,进而给学习带来了挑战及困惑。关于公式,不少学生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学习方式:死记硬背,机械模仿,导致在解题中往往碰壁而影响了学习兴趣及积极性。所以就有了“解析几何”是高中阶段最难的内容。但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思路清晰,可以充分运用各种公式解题,特别要注意寻找题目中或者曲线本身所含的等量关系,解题方法就自然和容易了。当然,对于高考中这道大题来说“运算量大,解题过程繁琐,结果容易出错”等等,无疑也影响了解题的质量及效率。如何解决上述矛盾?如何让学生在高考中多得分呢?经过反思:
一、我们首先要解决“公式”的问题。
新课程理念强调:公式教学,不仅要重视公式的应用,教师更要充分展示公式的背景,与学生一道经历公式的形成过程,同时在应用中巩固公式。在推导公式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推导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从中学会学习,乐于学习。我在教学过程中也是遵循上述思路开展教学的,举得效果还不错。还有,我就是带领学生一起归纳类比,从而加深印象,再要求学生完成复习小结上的那个表格,避免学生解题中公式的张冠李戴问题。再有,在引导中,老师可以形象的指出各种曲线的特点,比如在讲双曲线时可以用一首《悲伤的双曲线》歌曲来让学生记得只有双曲线才有渐近线。避免了学习过程相当枯燥及乏味,进而失去了学习积极性。
二、我们要培养学生在考试中的解题策略,并抓出重点学习,归纳方法。
这里的内容多、繁,如果有了主次之分就可以稍微轻松点了。在高考中,这里分数在17分左右,但是我们要去研究出题的模式,大多会考曲线的定义和韦达定理,还有解题关键是要用方程思想,列出“等量关系”。所以我们不会做的时候不妨看能不能用定义的等量关系,作为大题,第一问一般不难,不妨把前面的分数拿下来,再想办法把步骤写详细点,争取尽可能多的拿步骤分,因为这里的计算量会很大,所以我们要避免计算错误而导致不得分。
三、教学中还应考虑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在感情、意志、态度等方面也能协调发展。
学生只有不畏难了,才能数学学好。
圆锥曲线教学反思2
圆锥曲线统一定义很简单但非常重要,学习时指导学生注意和抛物线定义相联系。由抛物线定义导入新课,将比值1改变,曲线会是什么形状?学生先猜想,后从形和数两个方面进行验证。从猜想——观察——验证——归纳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取了知识,而且加深了理解。通过例题对知识进行运用,巩固了所学知识。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使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
教师作为热烈讨论的平等氛围中的引导者,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勇于创新,积极谈论和参与体验,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探索,转变学习方式。验证学生的结果。
成功之处:
1、教学方法上:参考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突出教学内容中主要的、本质的东西;将每堂课具体任务与整个教学任务合理地结合起来;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本节课的具体内容,确立启发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这两种教学方法,体现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2、学习的主体上:课堂不再成为“一言堂”,学生也不再是教师注入知识的“容器瓶”,课堂上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各种观点(无论对错),选出代表上讲台讲解等做法,真正做到了“六让”: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习的、观察的、讲的(口头表达)、思考探究的、合作交流的、动手操作的,尽量都放手让给学生去做、去活动、去完成,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拉近师生距离,提高知识的可接受度,让学生体会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体。进而完成知识的转化,变书本的知识、老师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
3、学生参与度上:课堂教学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发展的权利。每个学生都经过独立思考后在前后左右的同学形成小组中进行了交流讨论,共同进步。
4、学生参与的“质量”上:课堂气氛不但很活跃,而且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和情感的投入。捕捉住了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和思维的火花,不只满足学生此起彼伏的热烈场面。
5、媒体运用上:利用多媒体形象动态的演示功能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以提高课堂效益。用了flash软件辅助作图,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可以极大提高学习兴趣,变抽象为直观,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
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这堂课的效果不错,但是由于课堂上对准线和图像的关系强调得不够,学生画图时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下堂课需要强化这一点。其次,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待加强。从课堂的效果来看学生对运算的熟练还不够,他们总是担心会出问题,特别是解方程题缺乏化简的能力,教学上我的处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这类问题,就具体跟学生讲解,然后让学生练习总结。今后还要加强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个别关注做得不够。
圆锥曲线教学反思3
接手高三39班已有一个月的时间,登上讲台的第一节课复习的是《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性质》,圆锥曲线对于高中生来说既是难点也是重点,根据本班学生一个月以来的学习情况及上课表现,现总结如下:
(一)注意准确地把握教学要求
从学生的学习规律来说,训练不能一次完成,要循序渐进,打好基础才能有较大的发展余地,急于求成是不可取的;学生的基础、兴趣、志向都是不同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提出恰当的教学要求,这样学生才有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达到预定的教学要求。
(二)注意形数结合的教学
解析几何的特点就是数形结合,而形数结合的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学习的内容之一,所以在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这种数学思想的教学,并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训练学生将几何图形的特征,用数或式表达出来,反过来,要使他们能根据点的坐标或曲线的方程,确定点的位置或曲线的性质,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将形的问题转化为数或式的问题,将数或式的问题转化为形的问题。
2.注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图形。学生在解解折几何的题目时,往往在得到曲线的方程以后就把图形抛到一边去了,不再利用图形,忽视了图形直观对启发思路的作用。例如,巳知过抛物线焦点的直线与抛物线交于两点,求这两点的距离。解这个题目如果单纯用代数方法,可以完全不用图形;可是借助图形可以便问题变得简单。在解决解析几何的问题中,充分利用图形,有时不仅简单,而且能开阔思路。所以本章的教材,比较强调画图,教学中也要注意强调图形的作用。
(三)注意与初中数学的衔接
本章的教学离不开根式的化简和解二元二次方程组,由于义务教育初中数学中对这两部分内容降低了要求,所以学生这方面的基础较差。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思路,一是在这一章的前面集中补讲这些内容,二是在用到这些知识的时候边用边讲,新教材采取了后一种办法。这样处理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集中补课会造成前后知识不衔接,第二,费时较多,第三,根式化简的基本方法和解二元二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初中都已经学过,这一章的问题虽然稍复杂一些,但思想和方法都是一样的,只要教学时间稍宽余些,结合有关知识的教学,适当地作些讲解和说明,问题应可以解决。
圆锥曲线教学反思4
本节课是平面解析几何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直线的基本知识,圆锥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简单的几何性质,这为本节复习课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复习的第一节课,着重是教会学生如何判断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体会运用方程思想、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类比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优化学生的解题思维,提高学生解题能力。这为后面解决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这节复习课还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题材,所以说是解析几何的核心内容之一。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发现共性、类比归纳、总结解题规律。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巩固直线与圆锥曲线的基本知识和性质;掌握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并会求参数的值或范围。
2、能力目标:树立通过坐标法用方程思想解决问题的观念,培养学生直观、严谨的思维品质;灵活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类比归纳等各种数学思想方法,优化解题思维,提高解题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悟数学的统一美、和谐美,端正学生的科学态度,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觉得这节课是解决直线与圆锥曲线综合问题的基础。对解决综合问题,我觉得只有先定性分析画出图形并观察图形,以形助数,才能定量分析解决综合问题。如:解决圆锥曲线中常见的弦长问题、中点问题、对称问题等。
我设计了:(1)提出问题,引入课题(2)例题精析,感悟解题规律(3)课堂练习,巩固方法(4)小结归纳,提高认识,四个层次的学法,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接下来,我再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课前我预先让学生先动手解决两个学生熟知的问题:直线与圆、直线与椭圆有两个公共点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归纳解决的方法。对直线与圆既可以用几何法也可以用代数法,而直线与椭圆只能用代数法。通过问题的设置一方面巩固旧知,又总结归纳新知:直线与圆与椭圆公共点的个数等于方程组的解的个数。
(二)例题精析
接着引导学生自然过渡到直线与抛物线、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的判断。对于例1,师生共同完成,特别关注两次分类讨论,一次设直线方程时对斜率存在与否进行讨论,另一次消去一个变量y后得到一个方程,是否为二次方程进行再次分类讨论,求出三条直线方程后,引导学生在图形中画出。引导学生从数和形两方面加以类比分析。再对题目进行变式,使学生感悟直线与抛物线的公共点个数问题常可通过图形进行定性分析,但易出错,可通过定量分析进行论证。对于例2,由学生板演,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共同归纳。
(三)课堂练习,巩固方法
(四)类比归纳,提高认识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收获,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